新闻资讯
慈禧当政的时候?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让妇人专权
慈禧掌权时为何没有外戚干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若论太后专权干政,慈禧太后排不上第一,至少也是第二。
但是如此威武霸气的慈禧太后,却没有做出外戚干政的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慈禧为何会一反常态,刻意不用娘家人参与政治呢?
这还要从她的家世背景说起。
一、平平无奇的叶赫之家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镶蓝旗人。父亲名惠征,没有什么大的背景,从八品的笔贴式干起,逐步做到了四品道员。惠征在安徽芜湖主事一方时(1848-1852),正逢太平军起义爆发,江南清军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功。太平军逼近芜湖时,惠征弃城而逃,结果事后追究失地之责,惠征虽系“国丈”之尊,仍被革去职务。1853年,留居江苏镇江的惠征病故。
慈禧共兄弟姐妹5人,她是长女,下有照祥、桂祥、福祥三个弟弟,和妹妹婉贞。慈禧身为长女颇有责任感和上进心,她时常爱读书写字,16岁时就已“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但或许是锋芒毕露的缘故,又或是重男轻女思想作怪,惠征自来不太喜欢这个女儿,而把大部分的父爱倾注到几个儿子身上,对于小女儿婉贞也宠爱有加。这难免使得慈禧对父亲和兄弟有一些成见。
父亲病故后,慈禧一家人顿时失去了依靠,在京城劈柴胡同过着惨淡的日子。1852年,咸丰皇帝选秀时将慈禧选为贵人,依例赐娘家一座宅子,慈禧家才算有了点起色。
惠征早年一直做的是低级文官,不是什么诗书传家之辈,对几个儿女的教养没有看出什么过人之处,这是日后桂祥诸兄弟没有什么成就的根本原因。
慈禧入宫后惠征被依例赐予承恩公的爵位,惠征死后爵位由长子照祥承袭,照祥不久后也病逝,便由桂祥顶替。因慈禧入宫,其家被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桂祥还做过一任镶黄旗副都统。
清代八旗都统最初是非常显赫威武的职务,统管本旗的军事行政事务,在战争年代都是高官名将的出身之地。但到了咸丰时期八旗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都统也就萎缩为本旗的行政事务官,实际职权并不大。更何况桂祥是个副都统,职权就更少了。他既不用管实际事务,也不用到衙门上班,只管领取俸禄。
与汉唐时代强大的外戚相比,满清的高官贵臣,既缺乏强大的宗族势力支撑,也没有兼并土地的经济基础,无法以宗族的名义源源不断输出顶级人才,也无法保持数十年上百年连续性的兴旺发达。某个家庭的繁盛,只能依靠个人努力。
桂祥能够从一文不名的旗人跻身上三旗的副都统,至少从政治上具备了一定条件。如果利用好机会,假以时日,未必不能走上一个更高的平台。但这位庸碌的承恩公,似乎只对享乐感兴趣。这无疑令精于世务的慈禧大失所望。
二、庸碌的国舅爷
1861年咸丰病逝于热河,26岁的慈禧联合慈安恭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干翻辅政八大臣集团。此时的慈禧,毫无疑问需要强有力的外朝支援,但除了恭王,她一无所依。像西汉王政君的五侯弟侄、唐朝武则天强有力的诸侄,慈禧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么公爷桂祥一直在干什么呢?
忙着乐呵呢。桂祥攀龙附凤,没想着怎么利用慈禧的巨大优势往上爬,反而迅速捡起了皇亲贵戚公子哥的腐败气,摆谱办堂会飞鹰走狗玩鸟弄虫。桂祥是当朝太后的弟弟,派头比一般皇室子弟还大,请谁来是给谁面子,故而趋炎附势者日多,哄抬的桂祥的谱也就越大。
怎奈作为新兴的贵人,又没有可捞油水的官职,家里田产也薄,桂祥那点可怜的俸禄根本不够花。
无奈之下,桂祥经常把慈禧赏赐的古玩、字画拿去典当,继续打肿脸充胖子。久而久之,事情自然传到了慈禧耳朵里,慈禧虽然生气,却也不好发作。她嘴上不说什么,赏赐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事实上挥霍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慈禧没必要对之介意。长年处于政治斗争中心的慈禧太后,看人论事,无论亲疏,第一标准都看是否会办事。她长年与之打交道的,要么是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要么是平定东南的曾国藩,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俊杰高才。
久处高崖,慈禧自然十分看不上才识庸劣又无甚志向的人。想当初慈禧进宫时并不是一路顺风,全是靠自己一步步熬出来斗出来的,她以26岁之龄,斗败树大根深又握有先帝遗命的八大臣,她既自命为万事靠己不用愁的强人,就更加鄙视自甘下流不思进取的人。
桂祥的种种表现无一不戳中慈禧的痛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天生排斥娘家人。庆亲王的发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到了他这一代连王爵也没混上,只当了个贝子,生活很落魄。但他平时工于书画,倒是写的一手好文好字。生来落魄的奕劻虽然倒运,对到手的机会却从来抓的很准。
奕劻与桂祥是邻居。桂祥与姐姐慈禧没有太多的见面沟通机会,日常联系主要是书信来往。桂祥自己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不会组织语言也不会写字,只好求助于邻居奕劻。
桂祥的书信都是由他捉刀,慈禧看信后颇为欣赏。对他渐渐有了好感,又通过几次办事有了具体接触,令慈禧感到十分可靠,同治皇帝大婚时,奕劻居然以远枝宗室的身份,被加了郡王衔(不实封王爵,但享受经济待遇)。
奕劻的本事其实并不咋样,与奕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哪怕是奕譞(光绪皇帝生父),他也非其侪辈。他的时来运转,事实上完全就是沾了桂祥的光。
而桂祥这棵招凤揽凰的歪脖梧桐树,却空自担着皇亲国戚的名头,过着每况愈下的日子。在慈禧看来,真正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凉薄的慈禧
事实上,没有哪个人会拒绝亲人,任人唯亲是古今中外最为通行的规则。
慈禧同样不例外。同治帝驾崩后,她力主选醇亲王奕譞长子载湉(光绪)为嗣帝,只因载湉之母婉贞是她的亲妹妹。为光绪皇帝选后时,在静芬(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和长叙二女(即珍妃、瑾妃)之间,慈禧坚持指定静芬为后,只因她是桂祥的女儿、自己的亲侄女。慈禧临终时,她又指定溥仪继承大统——溥仪是婉贞的嫡亲孙子。
但大概就是因为娘家子侄不争气,慈禧一直对他们不假辞色。
婉贞有一次进宫去见慈禧,姐妹两个说起来桂祥经常去当铺典当物价,婉贞恳求大姐赏给桂祥一个职务,既可以用办差拴拴桂祥的心,也好歹让他有个固定的进项。慈禧却吐槽说:“我何尝不想提拔他,可他是张天师让鬼迷住了,是块抹不上墙的泥巴。真要赏他个顶戴,让他在任上干出荒唐事来,可如何收场?”婉贞便再也不敢提此事,只能自己时不时给二哥接济些钱物。
静芬被选入皇宫后,很少有机会能回家与桂祥团聚,她也不敢召父母进宫,怕慈禧知道了责骂。桂祥家中没有静芬的照片,托人进宫带话,静芬却不敢直接照,而先托德龄(侍奉慈禧的心腹女官)趁空探一下慈禧的口风。一家人尴尬成这样,历朝历代绝无仅有。
慈禧的刻薄,一方面因为她在政治上极为清醒,知道娘家人的斤两,所以不让他们在政治上插手,这自然是保命全禄的良方。另一方面也确实跟她少年时的家庭生活阴影有关。
德龄在其著作《清宫禁二年记》中,曾经记录过慈禧太后对少年生活的怨望。“有一次谓余曰,自余髫龄,生命极苦,尔所知也。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吾娣所欲,亲必与之。至于余者,靡不遭呵叱。”其实对长子长女严格,大概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只因人处于年少时,心智尚不成熟,难免误解父母的心意。
然而这毕竟给慈禧留下了相当大的心结,导致她成年后对娘家不太亲密。她嫁给咸丰皇帝后,只在咸丰七年,因为刚生了儿子,到娘家省了一次亲,自此之外再也没回过一次。
慈禧大哥家的儿子德善、二弟桂祥以及庶弟佛佑,虽然都是一时无两的最亲贵的国戚,但他们三家无一例外过着一般人的生活,在见惯了大富大豪的京城,仅能维持小康的桂祥等人,简直就是穷人。有的老太监明白其中道理,不免暗中议论,说慈禧不富娘家。德龄也说:“伊(指慈禧)对于那些皇族,和伊自己的母家这些至今的亲戚,都是切齿痛恨着的。伊竟从曾不使伊的那些亲戚当过一个位置比较重要、捞钱比较容易的官;所以凡跟伊有直接关系的亲戚,除却极少数的一部分之外,大多全穷的和下等人差不多了……”
外人说归说。在慈禧心中,究竟是刚硬多一些,还是无奈多一些,都很难说的清了
慈禧当政的时候?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慈禧的故事。
康乾盛世之后,清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其中原因很多,但最重要一点就是人才匮乏。清廷不信任汉人,而满人特别是八旗子弟沉溺于享乐,毫无进取之心,这个马背上起家的民族,到后来甚至找不到能骑马打仗的满人。所以,当道光二十年,镶白旗苏完瓜尔佳?胜保考上举人时,便被清廷寄予厚望。
那时的胜保年纪轻轻,却习得一身武艺,又凭借本事考上举人。虽然在汉人看来,这还是不入流的文人,但在满族高层看来,已经是文武双全的中兴之才。尤其是担任朝廷文职官员期间,他大胆进言,观点鲜明,长篇大论,很有指点江山的味道。于是,在太平天国刚刚兴起的时候,咸丰帝就派他担任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胜保首先跑到安徽截击太平军,却扑了一个空。于是,他又赶到河南与托明阿一起有所建树。虽然这次成果有限,但好歹是清军对太平军初期中为数不多的胜利。咸丰由此看到了希望,升任胜保为钦差大臣,并将乾隆留下的神雀刀也赠送给他。
然而,这也就是胜保戎马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此后,他完全被太平军牵着鼻子走,一会儿被迫南下,一会儿困守直隶,屡战屡败,毫无建树。在1854年时,气急败坏的胜保终于找了个机会,将李开芳的军队围堵在高唐。这一战清军占有绝对优势,胜保采用了云梯、吕公车、重炮,甚至不惜凿隧道、埋地雷爆破都未能取胜。
小小的高唐,胜保花了几个月时间,带领数万精兵始终未能拿下,由此得到了“败保”的外号。清廷实在失去了耐心,将胜保革职拿下,贬去新疆。僧格林沁接手烂摊子后,全歼了太平军,还生擒了逃走的李开芳。
话说胜保就此远离了清军和太平军角逐的战场,只能眼睁睁看着曾国藩等人由此崛起,位极人臣。太平天国被灭后,北方捻军闹得厉害。清政府不敢继续全力使用汉人,可又实在无人能用,只好再将胜保召回,重新启用。
然而,胜保的水平摆在这里,还是烂泥扶不上墙。他在缴捻中依然屡战屡败,不堪重用,“败保”的外号越叫越响。在所有败战,唯一指的一提的是跟随着僧格林沁在通州八里桥死守过英法联军。这一战是意料之中的败战,但那是以血肉之躯阻挡机械化部队,相当惨烈而悲壮。也就是因为作战勇敢,胜保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此后,胜保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当时,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最高权力的交接出现了真空。在关键时刻,胜保站队成功,他以兵部侍郎的身份严禁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自己却以哭祭之名北上。他率领的军队及时赶到,支持了慈禧和恭亲王,这也确保了辛酉政变的成功。他自然成为了朝廷的重臣,风光无限,前途一片光明。
胜保在此时的运气好到了极点,不仅押对了清朝高层,而且还收编了山东宋景诗的黑旗军。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已被招降的捻军头目苗沛霖抓到了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还献俘于他。对于胜保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他一直都是太平军的手下败将,太平天国有几万个王,他连人家的头发都没有碰到过,现在却无端得到了太平军后期最重要领袖之一。
于是,胜保残忍地将陈玉成凌迟处死,这也是清廷对太平军领袖最重的处置手段。也因为捡来的这个功劳,他又被清廷派去督办陕西边务,主要是镇压当时的回民。
结果,胜保打仗是一如既往的糟糕。以前战事不利,胜保的为人还是无人诟病的,但这个时候,他的心态爆炸了。大概是因为在辛酉政变中有功,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再加上凌迟过英王,胜保极度膨胀。他的部队由黑旗军和招降的捻军组成,纪律本来就十分涣散,而胜保不但不约束,反而到处滋扰民众,坏事做绝,比流寇更凶残,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胜保的所作所为,让天下的督抚都十分恼火,弹劾他的奏折如同雪花般送至朝廷。湖北巡抚严树森首先发难,其余的地方官纷纷附和。最终朝廷竟然达成了这样的意见:
回捻癣疥之疾,粤寇亦不过支体之患,惟胜保为腹心大患。
也就是说,在百官看来,哪里的祸害都没有胜保的祸害大。可见,胜保已经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慈禧也无法保他,为了缓和矛盾,只能舍卒保帅,以各种罪名赐胜保自尽。这样一个百战百败,运气又好得出奇的名将,终于死在自己主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