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会死吗?蓝玉之死原因
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领导自己的军队南征北战,建立了版图辽阔的蒙古帝国,最鼎盛时期,甚至整个帝国的版图横跨了亚欧大陆,令后世难以企及!最终也为后来自己的子孙建立元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配图
但是,就在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之时,有一个地方却最终“逃”过了蒙古军队的征服!它就是位于今天亚洲南部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家——印度。那么问题来了,征服过众多民族,占领过广阔土地的蒙古大军为何最终没能征服印度呢?
网络配图
传说中,有人指出,成吉思汗最终没有征服印度是因为在印度河流域曾经见到过怪兽,因此才没能征服印度,当然这种说法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印度没有被征服。
据史料记载,真正造成成吉思汗没能征服印度的理由源于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首先,当来自蒙古的大军踏上印度土地的时候,这里正值盛夏时节,高温高湿的气候让蒙古军队很不适应,很多士兵在这里汗流不止,出现了严重的中暑现象,这让原本彪悍的蒙古士兵丧失了斗志,军心也有所涣散,然而长期居住这里的印度士兵却早已适应了这种气候,自然对于抵抗外族的入侵很有帮助,无奈之下,蒙古军队无法长期作战,只能搬师北归。
网络配图
另外,从地理环境来说,印度东北方向有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想必即使蒙古军队想从北边入侵印度,后勤补给也很难跟上,彻底征服印度的计划自然很难落实。当然不管怎么说,当地的气候炎热、湿度又高是蒙古军队未能最终征服印度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了会怎么样?诸葛亮北伐可能成功吗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以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著称于世。
但是,如此智慧的人物,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益州一州之地对抗曹魏整个北方,而且主动出击,屡次北伐,最后活活累死在军中。
诸葛亮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他为何宁愿累死也不停止北伐?
对于诸葛亮为何北伐,历史上有两派观点,分为正面和反面。
正面观点就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诸葛亮屡次北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往大了说他要统一中国,往小了说他要实施割据,震动全国。又因为他怕自己死后,没人有能力对抗北方,因此才在有生之年,屡次北伐。
这个种观点一言以蔽之: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后人的负责。
陈寿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杜甫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无疑就是这种思想。
反面观点则是认为诸葛亮北伐目的不纯,这一派是非主流,但却越来越有市场。
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宁愿累死也不停止,因为诸葛亮不想放权。
其实,这派观点绝非近代才有,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蜀汉官员李邈就曾说:“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换言之,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并不是因为情操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想用战争保住自己的权力。
我们看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几分道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那么这两派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呢?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正确的成分更大,但也不全对。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自己北伐的目的表述的很清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诸葛亮家族世代在汉朝为官,是汉朝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他本人是铁杆的拥汉派,可以说他之所以不选择曹操而选择刘备,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启用魏国降将姜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姜维“心存汉室。”
所以说,诸葛亮坚持北伐确实是一种对信仰的忠诚,对自己理想的坚持,这一点无可非议。
但是,从现代人的观点的分析,笔者并不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正确的对待理想和信仰的方式。
史书称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就是说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胸怀大志。
诸葛亮和姜维一样,都是不甘寂寞,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事业的人物。
他们这种精神和志向固然是可贵的,但是,我们现代人可以说,这种精神和志向用在只与自己有关的事业上尚可,而用在关乎亿万百姓生命幸福的军国大事上,则是百姓的悲剧。
天地不仁,古代百姓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军阀混战,谁来了就跟着谁,无从选择。
当国家民族遭受侵略,受到外敌威胁,那么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但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自己封官晋爵而发动战争,让无数苍生卷入战火,我们还能说他的是对的吗?
当然,我们用现代人的观念衡量古人,未免有些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了。
其实,古往今来,百姓对自己的命运多无法掌握,看看伊拉克、叙利亚等地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岂不是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时光吗。